半岛平台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荒凉地变身生态乐园

发布时间:2024-11-20 03:24:28    浏览:

[返回]

  半岛官网这几天,随着气温下降,在垣曲县的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沿岸的河漫滩,数千只候鸟陆续抵达,或引吭高歌,或觅食嬉戏,或振翅翱翔,场面十分壮观。随着迁徙高峰的来临,这里还会迎来天鹅等其他候鸟。

  位于黄河中游小浪底水库回水区中部,曾是一片荒凉之地。近年来,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遵循“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让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日渐丰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南国风情园、亲子乐园、竹林秘境、270健身步道、花廊驿站……今年国庆节期间,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布置了众多“打卡点”,累计接待游客1.6万余人次,同期增长220%。

  “我感觉这里环境、空气都很好,植被茂盛,水面开阔,比较安静,节假日带着家人来这里露营,非常惬意。”游客支女士说。

  开阔的水面,平坦的地势,广袤的滩涂……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形成了湿地丰富的动植物种类,还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从原先的一片荒芜,摇身一变成为垣曲县发展文旅的重要一环,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的成效体现在哪里?

  “公园建成后,生态环境在持续向好。首先是水质提升,从三类提升为二类;其次是植物群落增多,出现成片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最后是野生鸟类种类增多,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等大量鸟类前来‘安家’繁衍。”该中心主任王建民介绍说。

  该湿地公园位于垣曲县境内的亳清河、沇西河与黄河交汇处,湿地面积2333.43公顷。

  通过短短十余年的生态保护和科学修复,小浪底库区水质和周边环境明显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完整,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植被呈现出稳定的自然演替状态,野生鸟类种类和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通过监测发现,这里有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大型线种。其中,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文冠果。野生脊椎动物资源丰富,共32目72科232种。其中,鱼类51种,两栖类4种,爬行类7种,鸟类159种,哺乳类1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大天鹅、鹗、雀鹰、游隼、红隼、纵纹腹小鸮等18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动物苍鹭、金眶鸻等12种。其中豆雁、骨顶鸡最大种群数量在3000只以上;黑鹳由夏候鸟变为留鸟;大天鹅种群数量由11只增加至300余只,并能在湿地安全越冬。

  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后,水质不断提升,野生动植物种类不断增多,更多的生命在这里栖息繁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在这里精彩上演。

  走进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巡护道、防护坝,荷花基塘、杞柳基地,基础设施应有尽有;在宣教中心,山猫、狗獾、苍鹭等动物标本栩栩如生;在南国风情园,铁树、香蕉树、甜橙树等让人眼前一亮,公园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建成十余年,这十余年间,生态环境持续向善,而这背后,是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持之以恒,是垣曲县的高度重视与积极配合。

  “小浪底水库移民工作完成后,湿地公园建设前,库区是一片荒凉,湿地公园建设拉开序幕后,我们通过筑坝挖方、清淤疏通水系、修筑巡护道和防护坝、修复鸟类栖息地,在海拔260米以下开展自然植被带生态保育工程,在260米至275米恢复重建区开展边坡涵养林带工程,建设荷花基塘、杞柳基地,种植荷花、杞柳、竹柳、速生杨,以及其他乔木和水生植物,达到净化污水、护岸固堤、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目的。”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剑颇有感慨地说。

  的确,一路走来,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改善,离不开的话题就是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

  十余年来,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逐年完善保护管理设施,建设了停车场、标志门、公厕、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成鸟类观测站两处,管护站4个,建设集科研、宣教、监测于一体的综合楼1处,打造了荷花广场、宣教中心、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园、南国风情园4处精品景点。2018年至2021年连续对海拔275米以下消落区土地1200公顷全部进行了退耕还湿,最大程度减少了人为干扰和农业面源污染,维护了黄河水质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和生态系统平衡。

  除了基础设施提升,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近年来还十分注重宣传与服务。

  “从‘五一’假期开始,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及中小学生开放宣教展厅,向社会公众科普了湿地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的微景观、湿地公园的动植物资源等,让游客在游玩中提高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的意识。此外,我们还创建了‘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抖音号和‘古城湿地公园’视频号,累计已发布视频90余篇,浏览量累计35万余次,大大提高了湿地公园的知名度、社会公众对湿地的认知度。”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石云霞介绍道。

  2011年3月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范围;2016年8月通过试点验收,正式获得国家授牌;2020年3月,晋升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并已申报国家重要湿地……

  “你看,这些竹柳因为库区水位上涨,树根被淹没,树干上都长了气生根。两天前来的时候,水位还没这么高,两天内水位已经上涨了两米了。”刘剑指着被水淹没的竹柳说道。

  漫步在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目之所及皆是美景。顺着台阶向下,你会依次看到芦苇、杨树、杞柳、竹柳,它们形成了一层层的屏障,以此来净化污水,保持水土。

  虽说这些植被主要是用来改善生态,但它们的作用可不仅限于此。近年来,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持续探索试验种植荷塘、杞柳林等,一方面,可以用来进行消落区植被恢复,另一方面,也为湿地周边群众提供了发展致富的途径。

  据王建民介绍,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有600亩杞柳基地,杞柳种植、管护、收割、编织等可以吸纳社区居民参与其中,有效解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人不负青山,青山亦不负人。生态环境好了,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立足古城湿地水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观奇特、历史文化厚重等优势,做好“湿地+生态+旅游”文章,引导社会公众深度游、体验游,共享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成果,提升古城湿地国字号招牌的知名度、活跃度和影响力,探索黄河流域(垣曲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样板。

  “游客多了,自然就吸引来了许多商贩在湿地公园附近摆摊,今年国庆节期间,来这里摆摊的商贩就有百余家,只要他们在规定区域摆放,别影响生态环境,我们就欢迎。”王建民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黄河流域(垣曲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嘛。”

  “接下来,我们计划在区域化管理、建设鸟类食堂等方面继续发力。”王建民的眼里闪烁着光芒,“区域化管理方面,我们已经规划了荷花池、采摘园以及园区花海等,荷花池目前正在平整池底,预计明年开春种植莲花;采摘园届时会种植桃树、梨树等果木;园区花海要做到一年四季皆有花可赏……鸟类食堂就是种植一些鸟类能吃的东西,解决人鸟争食的问题,目前已经试验种植了一部分小麦。”

  未来之路,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推动黄河流域(垣曲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如此,就能迎来生态环境稳步提升,就能让天更蓝、水更清、动植物种类更加多样。

搜索